辽宁日报 | 揭开牛河梁遗址9座台基的秘密——考古专家谈5年发掘成果
时间:2024-09-09 来源:辽宁日报辽宁日报点击: 次
微信图片_20240909163504
入秋后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工地晴空万里,阳光灿烂。9月3日,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所在区域附近的一处工地,考古工作者正俯身认真发掘。第一地点是牛河梁遗址最高处,也是出土女神头像的地方。自2020年牛河梁考古发掘重新启动第二阶段后,今年已是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连续发掘的第5个年头。
微信图片_20240909163652
考古工作者在牛河梁遗址持续发掘多年,不断破译这支史前文化的密码 考古人员为什么连续在这里作业5年?在这5年里,考古人员都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的重要意义在哪?本报记者就此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领队贾笑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牛河梁遗址田野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郭明进行了专访。本报记者:我省考古人员几十年前曾对第一地点进行过考古发掘,认为这里由4处建筑址组成,其中一处是“品”字形山台,还有一处是女神庙。这一轮考古发掘,为什么又一次将目光投在了第一地点?贾笑冰:在第一地点的结构布局上,最早认为的这4处建筑址,也就是女神庙、“品”字形山台、陶片窝和有密集柱洞、火塘的75平方米房子之间彼此独立。但经过这些年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近5年的持续发掘,我们发现,这些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五六千年前,红山先民精心设计、统一营建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能充分破译第一地点的构建密码和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就能洞察红山先民的社会动员与组织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在台基建筑群营建和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祭祀礼仪秩序,可以进一步解读红山文化。本报记者:我注意到,这5年来,您和您的团队将考古发掘重心放在“品”字形山台和女神庙附近这片区域上,并逐渐认识到这片区域由9座台基构成。那么,这些台基的功能是什么呢?因为这片区域处于山坡地段,红山人又是怎么营建的呢?贾笑冰:通俗理解,台基类似大型建筑之前所砌筑的高台。经过发掘、清理,我们起初将“品”字形山台重新划分为8座台基,后来又发现了9号台基,这处台基正是女神庙所在的位置。您刚才也提到,第一地点是一处带有坡度的山地,那么,红山人是怎么在这里营建较为平整台基的呢?经过我们考古发掘发现,当年红山人依据山体走向,先是用大块石头作为基础进行铺垫,然后在上面铺上碎石,最后夯土找平地面,这样就形成了较为平坦的台基。至于台基仅仅是单纯的平台,还是上面建设了房子,目前暂时不好给出答案。不过,我们在台基建筑上发现了不少祭祀用遗物。发现了陶缸组合,附近还发现了燎祭遗存,出土了炭化的栎果、胡桃和经过火烧的玉料。本报记者: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在7号台基址的土层上,较为规律地散落着红色彩陶碎片。您认为这些彩陶片是红山先民故意为之,还是无意打碎后的散落?另外,对第一地点已经发现的祭祀痕迹,是否在后世文献中有记载?郭明:您刚才提到的7号台基址发现的碎片,因为目前暂时未发现更多佐证,我们还不好作出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第一地点已经发现了与文献记载的燎祭、瘗埋和祼礼活动相对应的祭祀遗迹,这说明这一时期的红山社会已经形成祭祀天、地、祖先的规范,出现与文献记载相似的祭祀礼仪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地点是红山先民的祭祀区域。去年底公布的研究成果认为,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距今5800年至5200年前后为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通过5年来在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发掘成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古国时代的演进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外界对古国时代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