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意见征集
    《朝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政策解读
    时间:2023-04-28 来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点击:

    一、背景依据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统一部署,朝阳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朝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具体落实《辽宁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相关要求,对朝阳市全域国土空间进行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朝阳市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二、目标任务

    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落实,国土开发强度得到严格管控,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节约集约理念充分彰显。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升。人口和资源不断向中心城区集中,沿“十字”通道的城镇带结构明显,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水平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国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两横三纵”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城乡基础设施供应能力显著增强,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升。

    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全面提高,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由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内容

    (一)愿景与战略

    总体愿景: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京津冀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地、清洁能源供给地、休闲旅游目的地。

    城市性质:辽冀蒙区域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陆海双向开放节点城市,绿色低碳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一是夯实底线思维,践行总体安全战略;二是转变发展模式,落实绿色低碳战略;三是融通陆海通道,开拓双向开放战略;四是提升规模品质,强化中心集聚战略。

    (二)市域规划

    严守三条控制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至2035年,朝阳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6.35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6.0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598.3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396平方千米。构建“一心两圈三轴,两屏四廊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落实双塔区和龙城区为竞争力导向型城市化地区,北票市和建平县为农产品主产区,凌源市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朝阳县和喀左县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确定二十家子镇等重点开发乡镇。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六大规划分区。制定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方案。

    严格耕地保护,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落实省级下达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创新耕地进出平衡机制。构建“一心四区多基地”的农业生产格局,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除双塔区外各县(市)区分别规划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明确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等五类村庄分类指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农村产业用地保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低效林草地和园地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综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将位于水库淹没线、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闲置宅基地、一户多宅、应拆未拆、违法建筑等进行腾退和整理,分阶段落实乡村居民点整治工程。

    强化生态保护,构筑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以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为生态本底,叠加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水资源综合调度、水源地安全保护、河湖管理保护、水环境治理,节约和保护地下水,逐步形成“外调水、再生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合理用水顺序。优化林地资源布局,严格林地保护与管控,积极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有效保护草地资源。加强市域范围内湿地保护与修复,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和重大自然灾害灾后生态修复。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促进能源利用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单位产值碳排放持续降低,努力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优化城镇空间,塑造高效集约城镇化格局。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中等城市—I型小城市—II型小城市—小城镇”四级城镇规模结构,形成“一心两圈、四轴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全力做好深度开发“原字号”、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规划形成“两翼两核多点”的制造业空间结构,全力发展八大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平台再升级,保障产业用地需求。按照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市域配置“市/县级、区级(仅双塔区和龙城区)、街道/镇级、社区级”四级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地区形成“乡集镇—村/组”两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保护历史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主体,世界遗产、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其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补充的“1+8”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形成“一带三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保护名录+保护线”的方式进行保护管控。活化利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体验中心、文创中心、特色餐饮和商业设施,形成类型多样、功能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传承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工业文化。规划形成城镇风貌区、田园风貌区、生态风貌区三大空间风貌区。以凌源—喀左—建平区域、朝阳市—朝阳县区域和北票区域等三个区域为重点,以凌源、喀左、建平、北票、朝阳城区为中心进行游线组织,以重要景点为核心联系其他景点构建“一主三环多支”的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基础景区(点)设施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保障安全韧性,支撑清洁能源供给地建设。落实国家及省级通道传导,构建“两横三纵”的综合通道;加强不同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构建“一主五辅多节点”枢纽体系;加快推进机场相关配套工程的更新与改扩建;有序健全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稳步推进既有公路提质升级,提升公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形成广覆盖、多层次、高标准、便捷化的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加密区域高快速铁路通道,完善朝阳市高速铁路网络布局。保障城市供水能力,优化供水水源布局,提高供水安全,近期推进省重点输供水二期工程建设,远期推进省重点输供水内蒙古支线工程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推进清洁能源战略布局,加快高压输电网络建设,协调燃气高压干线建设,加强燃气供应能力。健全“无废城市”建设体系,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加快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落实污水处理厂布局,完善城市排水体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按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要求,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在朝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辽宁省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支持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重要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比例。

    (三)中心城区规划

    增强中心城区作为区域服务中心的带动作用,提高服务管理人口规模。至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城市服务管理人口规模控制在110万人。

    中心城区范围为城镇开发边界占压的社区或村级行政管理范围,包括双塔区的老城区、燕都新区、朝阳经济开发区、河东新区、四十家子等地区,以及龙城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龙泉、新华、向阳、马山、燕山、边杖子、西大营子等地区和朝阳县的拉拉屯、郭家、腰而营子等地区,总面积约324平方千米,其中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0.18平方千米。

    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主体沿大凌河向东北、沿十家子河向西北、依托高铁站向西、适度向南,以组团方式发展构建“生活沿河发展”、“生产沿公铁发展”、“串联组团分布”的开放式轴带组群布局模式,形成“一城两园三组、一环两带三心”的功能结构布局。划分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和战略预留区等八个规划分区。

    远景推进中心城区与朝阳县新县城同城化发展,实现功能互补、道路互连互通、设施共享,重点加强朝阳县新县城与高新南产城组团和主城区接壤区域在城市道路网络、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的无缝衔接。

    完善中心城区支撑保障系统。构建“市级—片区级—街道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网,“井”字型快速路系统,“三横七纵”交通性主干路网布局。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配置标准,重大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坚持“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房供应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和布局优化。持续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至2035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新增居住用地供应主要位于龙城区高铁商务区、十家子河南北两侧、燕都新城、河东新区凤凰山山前地区、朝阳县拉拉屯和郭家片区等区域。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环一屏两带八廊多点”蓝绿开敞空间系统,构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的绿地系统和“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的城市公园体系。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中部老城风貌区、东西山水风貌区、南北新城风貌区、西部产业风貌区四类风貌区。土地利用遵循“集约节约”的原则,开发强度划分为I级强度区、II级强度区、III级强度区、IV级强度区和V级强度区等五类区域。中心城区重点控制开敞空间天际线与门户通道天际线,构建“5+X”通风廊道,建筑高度在满足朝阳机场航空限高的基础上,划分为主要高层主导建设区域(H≥80米)、一般高层主导建设区域(60米≤H≤80米)、小高层建筑主导建设区(24米≤H≤60米)和低多层建筑主导建设区(H≤24米)等四类区域。

    创新城市更新单元制度。以“更新单元”为空间载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统筹空间资源,衔接法定规划,保障总体规划落地。通过综合整治、整体改造、历史保护、产业更新等方式推动旧村居、旧厂房和旧城镇等区域城市更新。

    优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综合提高城市防空防灾能力。落实差异化建设策略,有序完善老城区商业街区等城市优化发展区地下空间,高标准建设燕都新区、高铁商务区等城市重点拓展区地下空间。

    四、实施保障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朝阳市级、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

    二是规划传导。强化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划分详细规划单元划分,并对详细规划单元进行差异化规划编制指引;由市人民政府统筹组织,结合部门事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部门、工作计划和主要规划内容。

    三是政策机制保障。包括空间规划政策法规体系、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四是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期体检评估制度,同步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建立实施执法监察与绩效考核制度。

    五是规划信息化。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等全过程在线管理,加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是近期行动计划。衔接各局委办等部门十四五重大项目安排,制定重点交通、能源、水利、电力通讯、环保、旅游、民生、产业、生态等项目列表,安排好建设时序,优先保障近期建设项目用地需求。